欢迎咨询实验室废液收集系统设计方案
2025年9月11日
2025 年 9 月 4 日,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生物科技大楼实验室发生一起因处理强酸废液不慎引发的安全事故,导致两名学生受伤。 事故中,学生在处理强酸废液时疑似操作不当,产生大量白色气体。一名女学生虽佩戴了护目镜,但额头仍被喷溅到,造成 1 度 1% 的灼伤,另一名男同学则因吸入不明气体而身体不适。所幸两名受伤学生送医后均无大碍。 一、事故原因剖析 操作规范缺失:学生在处理强酸废液时,未严格遵循既定的操作流程。或许在倾倒、混合废液过程中,动作过于急促,亦或是未使用合适的工具与防护装备,致使废液喷溅与气体逸出。这反映出学生对操作规范的认知不足,日常实验培训未能让规范操作深入人心。 废液兼...
2025年9月11日
一、定义 1. 引发剂(Initiator) 通常是指能诱导或引发聚合反应的化学品。 引发剂能在适当条件下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活性自由基、阳离子或阴离子,启动单体分子的聚合反应(如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等)。 常见于有机合成、塑料、树脂生产等工业。 2. 阻聚剂(Inhibitor, Stabilizer) 是阻止或延缓聚合反应发生的化学品。 防止单体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因热等因素发生自聚反应,保障安全和产品稳定性。 常见于对苯乙烯、丙烯酸酯类等易聚合单体的贮存、运输。 二、常见品种 1. 危化品常用引发剂 常见品名 类型 主要作用 过氧化氢(H₂O₂) 过氧化物类 强氧化性,引发剂...
2025年9月11日
高锰酸钾溶液**(指的是高锰酸钾固体配制的一定浓度的水溶液),一般情况下不被列为“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具体说明: 1. 法规依据 根据我国公安部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最新版,2022年版)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最新版,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将高锰酸钾固体列为易制爆化学品,但**高锰酸钾溶液(含量≤15%)**一般不在易制爆名录之列。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明确指出:高锰酸钾溶液(尤其是含量在15%及以下的溶液),不属于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2. 实际管理 实验室如果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比如常规分析实验用的0.02 mol/L、0.1 mol/L等溶液),通常不按易制爆...
2025年9月11日
实验室常见气瓶主要包括氧气瓶、氮气瓶、氢气瓶、二氧化碳瓶、氦气瓶、乙炔瓶等。由于气瓶内气体压力高、性质各异,操作不当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以下为实验室气瓶安全使用详细攻略: 一、气瓶使用前的检查 外观检查:气瓶瓶体无锈蚀、无损伤、无泄漏;瓶底无凹陷。 标识检查:气瓶应有清楚的气体名称标识,并与颜色、标签一致。 检验合格:查验检验标志及有效日期,超期气瓶严禁使用。 附件检查:减压阀、压力表、阀门完好,螺纹无损。 二、气瓶安全存放 竖直固定:气瓶必须用专用瓶夹、链条等可靠方式固定,防止倒翻。 远离热源:存放处与热源、明火、电气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分类分区:不同气体气瓶分开存放,易燃、助燃、惰性气体气...
2025年9月11日
一、专项检查的背景和意义 危险化学品的登记和鉴定分类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人员健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专项检查,可以查清危险化学品的底数,确保化学品管理的合法、规范,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 二、检查的法律法规依据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591号令)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化学品分类和HazChem标签规范》 《GB 30000系列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GB 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相关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等法律法规 三、检查的主要内容 专项检查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 危险化学品登记 是否完成危险化学...
2025年9月4日
在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防止浓硫酸飞溅、烧伤等危险。正确操作方法是: 稀释硫酸的正确方法 应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且边搅拌边加入,绝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原因解释 浓硫酸与水混合时,会发生强烈放热反应。 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水会立即受热蒸发,造成液体剧烈沸腾,易飞溅出来,导致烧伤等事故。 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时,水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较慢,安全性高。 具体操作步骤 取适量冷水于耐热容器(如烧杯)中,准备好玻璃棒。 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倒入水中,同时不断搅拌,使硫酸和水充分混合、散热。 全程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操作时注意离开容器开口方向,防止溅出伤人。 严禁将水倒入浓硫...
2025年9月4日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1. 呼吸道吸入 实验时挥发性气体、蒸气、烟雾、粉尘等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是最常见的侵入方式。毒气如氯气、苯、汞蒸气、硫化氢等,都能经呼吸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2. 皮肤和粘膜接触吸收 一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处)或者眼结膜等组织渗透到体内,如苯胺、苯酚、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长期皮肤接触会造成慢性中毒或过敏。 3. 消化道摄入(口服) 因实验操作不规范,手、器具、桌面污染,未洗手进食、喝水,或误食、误饮导致有毒物质经口进入消化系统。典型如实验时用口吸取试管内液体“点吸”,或误食误饮实验器皿中的液体、固体。 简要记忆:呼...
2025年9月4日
化学实验室处理安全事故的“三不放过”原则,是我国安全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对发生的安全事故,必须查清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核实事实,不允许敷衍或遗漏。如果事故原因没有彻底查明,绝不草率结案。 事故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对事故中有责任的相关人员(包括直接责任者和管理责任者),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追责。如果责任人员未受到应有处理,事故调查和处理不彻底。 全体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必须在实验室内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事故警示教育,吸取教训,提高安全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如果没有对全体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2025年9月4日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五同时”是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和危险化学品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所谓“五同时”,是指在企业、实验室设计、建设、生产、使用等环节,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要与主体工作同时进行。 “五同时”主要内容如下: 同时计划 在制定实验室总体计划和工作方案时,必须同时把安全工作计划在内。 同时布置 在安排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同时,必须把安全措施的落实列入布置内容。 同时检查 在检查实验室各项工作进展时,要同时检查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 同时总结 在总结实验室工作成绩和问题时,也要同时总结安全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奖惩 在进行实验室人员的奖励和惩处时,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要同时奖励,发现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