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概述
- 标准性质:国家推荐性标准
- 实施时间:2025年起执行
- 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风险管理
- 目标:实现风险精细化管理,推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规范风险分级、动态管控和治理措施。
二、主要内容
1. 风险识别与分级
- 
风险识别 - 系统识别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事故风险源,包括物理风险(如火灾、爆炸)和化学风险(如毒害、腐蚀)等。
- 涉及环境、人员、设施多个维度。
 
- 
风险分级标准 - 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指标,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级。
- 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如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2. 风险管控措施
- 
高风险 - 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实施重点监控,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演练。
- 关键设备和工艺需装设安全保护装置,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 
中风险 - 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监测,定期复核风险状态。
- 加强员工培训和安全意识。
 
- 
低风险 - 维持常规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3. 动态风险管理
- 建立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结合在线监测系统和安全检查结果,及时更新风险等级。
- 实施风险预警和快速响应,做到风险隐患动态闭环管理。
4. 隐患排查与治理
- 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重点针对风险等级较高的环节。
- 明确隐患整改责任,实施隐患治理跟踪。
5. 责任与制度建设
- 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员风险防控意识。
三、技术要求与应用指南
- 
风险评估工具与模型 - 推荐应用定性分析表格、风险矩阵、概率统计模型等符合标准要求的风险评估工具。
 
- 
数据管理与信息化支持 - 鼓励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风险数据采集、分析和管控决策支持。
 
- 
应急管理集成 - 风险分级结果应纳入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指导应急资源配置和响应策略制定。
 
四、标准意义与实施建议
- 该规范为危险化学品企业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安全生产由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
-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规范的风险分级管控方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本规范开展监督检查和风险评估指导,促进全行业安全水平提升。
五、相关配套标准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危险化学品分类与代码》标准
- 其他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相关标准

 
					
